长江商报 > 知名经济学者董登新:产业结构失衡成制约中部发展瓶颈

知名经济学者董登新:产业结构失衡成制约中部发展瓶颈

2017-10-30 07:10:24 来源:长江商报

长江商报消息 知名经济学者、武科大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:

本报讯(记者 但慧芳)在调研和研究了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形成的原因后,10月28日,在由长江商报举办的中部崛起(2017)新经济发展高峰论坛的现场,知名经济学者、武科大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提出,产业结构的失衡和区域经济结构的失衡,是中部地区经济缺乏张力和发展活力的根本原因。董登新建议,各级政府应该在促进产业和区域结构均衡发展上做出更大的努力。

民营经济、创新经济发展不足

董登新表示,中部六省一直是粮食生产基地、能源原材料基地、装备制造业基地、综合交通运输枢纽。在历史上一直拥有不错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基础,但改革开放30多年来却逐渐与东部地区形成越来越大的差距,主要是民营经济、创新经济的发展不足形成。

“从产业结构上来比较,2016年底,湖北、湖南第一产业对GDP增加值达到10.80%和11.50%,而浙江和江苏第一产业对经济的增加值仅为4.20%和5.40%,这体现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还较为依赖第一产业的发展。”董登新分析,“劳动者从业者的分布上更为明显,湖北、湖南第一产业的从业者分别为36.83%和40.70%,浙江和江苏第一产业的从业者只有12.40%和17.70%。”

这从代表民营经济发展的上市公司数量上也有所体现。根据统计,截至2016年底,安徽、湖南、湖北中部三省上市公司数量仅100家上下;而北京和上海两座城市已经达到300家左右,江苏等地上市公司数量在400家上下,广东省更是达到556家。“中部地区长期缺乏大品牌企业,地区企业的劳动生产力、技术含量、科技含量都与东部地区存在明显差距。”董登新强调。

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

在省域经济发展中,中部地区面临的第二个明显的发展瓶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。董登新指出,相关省份是典型的“一城独大”,主要省会城市的GDP在全省所占的比重在2016年达到36.88%,远超过该省其他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,“虹吸效应”明显,资源均向省会城市聚拢。而反观浙江和江苏等地,其省会城市与周边发达地级市经济水平差距不明显,各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产业特色。“解决这种不平衡,提升产业结构中新技术、新模式的含量,是推动中部经济腾飞的关键。”

董登新正在发表主旨演讲。

责编:ZB

长江重磅排行榜
视频播报
滚动新闻
长江商报APP
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